“我們的重複行為造就了我們,所以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中國梵高》主角是大芬村畫師趙小勇,這紀錄片講述他畫了20年梵高作品後,前往荷蘭一賭梵高真跡的經歷。主角趙小勇畫了20年梵高畫作,生意都是家庭式經營,他跟家人和學生畫過的梵高作品多達10萬張。電影更拍下小勇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親身到梵高博物館一睹真跡的經歷。
大芬村的油畫產業源於一位香港畫商,該處以仿製油畫名作聞名,賣到世界各地。只讀到初中一年級(台灣七年級)便因家境輟學的趙小勇,1997年開始在大芬村畫畫,建立起自己的事業,畫過的梵高作品不計其數,有需要時甚至得每天畫七、八張。而他畫梵高的功力,連行家也難辨真偽,很難想像他畫梵高之前從沒拿過畫筆。故事的結尾是趙小勇從阿姆斯特丹回深圳後,拿起畫筆開始畫自己的作品,開始他的原創之路。大芬村中像他這樣的畫師有大約有8000人,大多是低學歷的農民工出身。
看完這個紀錄片後,讓我想起“心態致勝”杜維克教授談成長型思維—她認為人人都能學習,關鍵是你有多少熱情堅持下去,還有你花了多少時間投入這件事。趙小勇為了養家餬口,必須堅持下去,他畫了20年的梵高,每天七、八張畫作,投注了大量的時間,所以他能夠掌握所有的繪畫技巧,甚至到達精通的程度。這也就是杜維克教授談到的:「無論你具備何種能力,使該項能力發光並轉為成就的,是努力。」 (她沒有提到天分!)
很多父母常常聽到孩子說:「我可能是對數理沒天分,所以數理不好。」,但事實上,可能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孩子練習的時間不夠多,或沒有堅持把數學題目解出來。我個人認為,有天分的確可以讓你在學習上起步速度與進步程度較快,但會跑多遠或能到達何種成就,關鍵原因是努力與投入的時間。杜維克教授認為學生要達成某種高學習成就有三個關鍵要素:
- 持續的努力
- 使用新的策略
- 被困住時,尋求新的輸入(新的想法或建議)
我認為同樣的關鍵要素也適用於生活或工作上的每一種學習,但很多人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時,他馬上陷入固定型思維,而且告訴自己就是學不會,也不尋求新的建議,也不採取新的策略,雙手一攤說 “我不會”; 相反的,有價值的員工遇到困難時會尋求他人的建議,自己會從不同方面嘗試新作法,更重要的是他投入更多的努力來學習與解決問題,也就是這樣的思維差異決定了兩個人職業發展的差異。
因此,當你在學習或熟悉一個新工作或新事物,遭遇到挫敗或困難時,記得要對自己說:「我不是不會,我只是還沒會」、「也許我還沒找到正確方法,我可能需要尋求新的建議」、「也許我和這個主題纏鬥的時間不夠久,或許要像趙小勇一樣纏鬥20年」、「我只是還沒有…」,當你能這樣和自己對話時,你看到的是“希望和機會”,也才能有堅持下去的動力,這就是杜維克教授倡導的“還沒有的力量 (The Power of Yet.)”,衷心地建議你將這句話貼在鏡子前面,早中晚各念一次,你會生活得更有力量。
祝福你 做出更好的思維選擇,活出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