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就是越來越聰明?

“智力高低的標準,在於改變的能力。”
—亞伯特 ∙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為什麼有的孩子擁有旺盛的主動學習精神,不懼挑戰與競爭,不畏失敗與挫折;而有的孩子卻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畏懼競爭,並且承受不起失敗和挫折?
史丹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憑藉多年的科學研究無疑提出了極具建設性的洞察與發現,值得每一位父母來了解和學習。

每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像這樣的:懷著無窮無盡的好奇心,總是喜歡實驗嘗試,總是渴望學習新東西,總是以巨大的熱情去探索和挑戰他人生中每一個艱難的任務(比如蹣跚學步)。 然而,幾年以後,他們中的一些人就變成了這樣:對學習提不起勁,覺得無聊,覺得疲憊,畏懼挑戰和失敗。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思維模式會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無論是對成人還是對孩子來說。Carol Dweck教授發現:錯誤的思維模式致使孩子害怕挑戰、害怕努力、害怕挫折。Carol Dweck教授研究發現,有些孩子的思維模式是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他們認為自己的天賦與能力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特性,比如某個指數的智商水平。

而另外一些孩子的思維模式則是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他們相信自身的天賦與能力是能夠通過練習、學習和被循循善誘而不斷發展進步的。他們並不認為每個人都是相同的,或者每個人都能成為愛因斯坦,但是他們懂得,即使是愛因斯坦也得年復一年地投入不懈的努力。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造成孩子對以下三個關鍵問題的看法截然不同。

第一:關於目標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只關心自己是不是看上去聰明:永遠看上去聰明,且從不犯蠢。所以他們趨向於避免挑戰高難度的測試、沒有深入學習的動力。

而對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來說,他們不在意自己是不是看上去聰明,他們更喜歡挑戰和征服高難度的測試所帶來的快感,始終保持初生嬰兒所擁有的那種探索精神。

第二:關於努力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認為努力是一件不好的事。他們覺得,如果一個孩子真的天賦過人,那麼就不需要那樣強調努力;如果必須付出大量的努力,那麼就說明這個孩子算不上聰明。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認為努力和練習能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他們明白,即使是天才也同樣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來成就偉大的發明。所以他們享受努力。

第三:關於挫折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認為挫折是消極的,它意味著你不是聰明的孩子。他們覺得,如果你足夠聰明,你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尤其是看上去很蠢的錯誤),導致失敗。所以,他們會傾向於避免和隱藏失敗來進行自我防禦。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認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是學習必定會經歷的過程;他們懂得應該正視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並且從中吸取教訓。


Carol Dweck教授進行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不同思維模式的孩子在考了低分之後的心理活動。她發現: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想的是:
 這門課不能體現我的聰明,我以後不想再投入這麼多時間在這裡了。
 下次考試我能不能做點弊?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想的是:
 我要更加努力,爭取在班裡的名次更靠前!
 這門課我比較弱,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把它提上去!

所以說,固定型思維模式造成孩子無法解決困難。面對困難,他們會選擇放棄、逃避、抵禦(比如,抱怨無聊、抱怨老師、行為失常等),這通常是為了掩飾內心恐懼:我是不是看上去並不聰明?而成長型模式的孩子他們傾向相信,只要自己投入足夠多努力,就會有好的成果;面對困難與挑戰時,他們認為這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資料來源:“心態致勝”by 史丹福大學Carol Dweck教授】

身為父母的我們,如何協助孩子培養成長型思維是非常關鍵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透過跟孩子對話,引導他們從固定型思維轉換為成長型思維。以下這段影片是教練與遇到挫折的球員的對話,看看他是如何透過對話轉換球員思維的,值得我們學習。

只有一分鐘,他的談話卻扭轉了結局

祝福你 做出更好的思維選擇,活出美好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