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的解釋,甚至可以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不過主觀有個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任由自己選擇。”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
如果你有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你應該常常聽到孩子談到有關學校一些不開心的事,例如 “某某老師今天很不公平,對誰特別好,非常偏心”、 “某某同學很可惡,到處說我壞話”、或是 “某某同學在團隊作業項目中,都不參與也不做事,全部都是我在做” 、…..。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也進入了「個體化的階段」,,他慢慢脫離家庭成為獨立的個體,並不斷在探索自己的角色,難免較為多愁善感,想法特別多也非常主觀,所以對周遭的人事物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但也會很在意他人的評價,這時候會受到很多周遭的人際關係所困擾。這時候父母的角色就很重要了,如果我們可以教會他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處世智慧「人生三角柱」的話,我相信對他未來的人生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我很欣賞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溫美玉老師的新書“教室裡的阿德勒”,溫老師運用阿德勒的人生三角柱理論在教室中,教會孩子如何與他人相處和解決問題,非常有效果,書上有一段內容是這樣寫的:
“在教室裡,孩子也會有類似言行。當他看不慣誰、想要讓對方被懲罰時,就會跑來向老師告狀,希望老師能出面「主持公道」,讓自己討厭的同學被責罵。這些心態,都能用阿德勒的「人生三角」這個概念來說明。為了讓孩子理解什麼是「人生三角」,我決定用很淺白的方式,跟孩子介紹影響我很深的阿德勒精髓:
「可憐的我」,是指當碰到難關時,最先想到的是「為什麼是我」,然後就開始自怨自艾,期望得到別人的同情與安慰;而「可惡的他」,則是我們開始怪罪那些讓你碰到難關的人事物,希望有人與你同仇敵愾,一同對抗那個「可惡的他」。
誠如阿德勒曾說:「自怨自艾或無所作為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這樣就可以裝可憐、操縱對方的情感,甚至永遠讓自己有藉口不作為,不需要擺脫不幸的狀態。」那麼,我們究竟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我會跟孩子分享,因為陷入「可憐的我」和「可惡的他」所形成的自怨自艾,會讓自己逐漸變得頹靡不振、憤世嫉俗,最後停滯不前甚至放棄。只有擺脫對事件的怨念,專注去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才是繼續前進的最佳解方。
為了讓孩子親身體驗「人生三角柱」的魔力,我用圖畫紙製作了一個「人生三角柱」,並配合我之前曾發展的「人物行動卡」,帶領孩子一起思考這個在生活中大小事件都會碰到的課題。首先,我在三角柱的三個面,分別寫上「可憐的我」「可惡的他」「接下來該怎麼做」字樣。先讓孩子認識「可憐的我」與「可惡的他」,因為這是我們遇到困難時,最容易思維的方式;之後再讓孩子猜猜看:「你認為第三面是寫什麼?」
此時孩子不斷思索、推敲,希望老師趕緊揭曉第三面的答案。我則會賣個關子,先讓孩子儘量發表想法後,才慢慢引導出第三面——「接下來要做什麼」,這才是能讓困難解決的關鍵法則。”
我覺得溫老師的作法非常有智慧,也很視覺化,動手做個三角柱放在桌上不斷提醒自己,當遇到不開心或抱怨時,可以翻翻三角柱看看,提醒自己是專注在那一面,這樣的提醒較容易讓自己覺醒,比較不會困在自己悲慘的情緒中。阿德勒的三角柱會讓抱怨者看到自己不論翻的是「可憐的我」與「可惡的他」,自己都是處在“受害者(victim)”心態中;為什麼要當受害者呢? 因為當受害者可以取得他人的同情,讓自己感到溫暖,甚至得到他人的安慰—「這不是你的錯」,所以自己的責任可以撇的一乾二淨,但對解決問題卻毫無幫助。
如果我們能夠幫助孩子看到三角柱的第三面「接下來要做什麼」,這其實是幫助孩子看到自己可以採取解決問題的行動,也就能幫助他進入“當責(accountability)”心態,並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這樣對解決問題才會有真正的助益,更關鍵的是—職場不缺受害者,缺的是當責者;有當責精神的員工,永遠是老闆心目中有價值且有貢獻的員工。因此,人生三角柱的智慧不僅幫孩子脫離負面情緒的困擾,更能培養他未來職場競爭力的重要價值觀。各位父母親,你要開始動手做一個屬於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三角柱了嗎?
祝福你 做出更好的思維選擇,活出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