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時間管理讓你一天似是擁有48小時!探討時間管理四象限、計畫表和自律對時間管理的影響力

如果你連把事情做對的時間都沒有,你又怎麼會有時間重新來過?

傳奇籃球教練約翰.伍登 Tweet

培養一項名為時間管理的技能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待辦事項列了一清單,準備開工前,臨時又被通知了幾個任務……你看著凌亂的書桌或者辦公桌,覺得又累又茫然。事情很多,時間很少,這種情況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但還是有很多人並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它。

在這個崇尚「斜槓」和講求「速度」的時代,太平易近人的工作量和太慢的工作節奏正在被淘汰,大家都汲汲營營於學著怎麼好好的管理自己的時間。社會人每天有各種業務要處理,學生被要求要會玩又會讀書,家庭主婦、家庭主夫肩上扛了一個家的吃穿用住……無論年紀和身分,「時間管理」之於誰都是一門必修課。

時間管理可以大致被區分為兩個部分,規劃與執行。

規劃是起點也是關鍵,大至一個人一整天的行程、小至上台報告一頁ppt要講幾分鐘,都和時間管理裡的「規劃」這個步驟有關係。時間規劃得好,事情執行起來更有效率,反之則可能導致失控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想擁有一項名為時間管理的技能。

時間管理四象限終結你的選擇障礙

理解了規劃的重要,我們需要釐清如何進行規劃。事情多、時間少,我們會被迫面臨選擇的問題。然而這個時候,不少人都會出現我們俗稱的選擇障礙,拿不定主意該先做哪件事才好,然後就會出現兩種人,一種人是耗費了一大把時間猶豫了半天還得不出結論,另一種人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隨便撿一件事起來埋頭苦幹,可是兩種現象都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為了因應這個問題,美國管理學家柯維發明了一套簡單明瞭、很好上手的「時間管理四象限」理論,邏輯不複雜,即以兩軸切出四個象限,x軸由左至右從「最緊急」延伸到「最不緊急」,y軸由上而下從「最重要」拉長到「最不重要」,所以我們在審視我們的工作的時候,只要思考「緊急與否」和「重要與否」兩個問題,就能很容易的逐一將工作歸類到相應的象限上。

象限整理出來後,我們可以很快的看出一個我們工作的順序:優先投入「重要且緊急」的大事,再完成「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接著處理「不重要但緊急」的瑣事,最後才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小事。

如此一來,我們再也不用被選擇障礙困擾,因為所有輕重緩急和優先順序都跟著象限一一鮮明了。

時間管理矩陣
時間管理矩陣 [ 圖片來源Cheers快樂工作人 ]

計畫表的魅力、壓力和動力

規劃是需要技巧的一件事情,同時亦是一門學問,所以不少人會找書、爬文,為的就是學習怎麼做規劃。完成了規劃的第一步「分類工作」和第二步「安排順序」,下一步就是「擬定計畫」了,要將抽象的規劃具體化,把每個時段和每件事情都對應上。

在製作計畫表前,我們需要先評估過每件工作我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再將時間表和待辦事項逐一配對、調整。常見的計畫表多以表格的形式呈現,提醒我們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以及告知我們我們有多少的空檔可以支配、利用以應變不時之需。

計畫表有它的魅力,讓人總是很有安全感的照表操課,不會再花多餘的心力去擔心任務的進度;計畫表有它的壓力,督促著我們要時時檢視自己是否落後了腳步;計畫表有它的動力,讓我們有一個目標去達成和實踐,專注於跟上計畫表的時程。

養成研擬計畫表的習慣,相信我們在做每件工作的時候,都會更游刃有餘且得心應手。

沒有人在計劃失敗,但都失在沒有計劃 !

讓你的計畫表擁有執行力保證的技巧

一個完美的計畫表要發揮它的效力必須擁有充分的執行力,履行計畫以達到有效工作的效果。但在這個外界誘惑五花八門又無所不在的世代,分心變成很多人執行計畫上的阻礙。

如何保持專注度與投入度是一大課題,而最經典的對策就是監督。雖然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被控管,但借助外力對自我管理多多少少都是利大於弊的。

有人會遠離有誘因的環境,例如選擇上圖書館而不是在自家電視機前唸書;有人會在手機上開讀書app(跳出app頁面就會停止計時),減少自己玩手機的頻率;有人會刪掉自己容易上癮的手遊,直接消弭自己耗在遊戲上面的可能……這些招數沒有對錯,能夠幫助你自律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在我的認知裡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律的,只是多少需要輔以一點外力,而這個外力或大或小,導致大家自律程度的不一。判斷自己需要百分之幾的外力和百分之幾的自律,找到一個自己工作起來最有效率的平衡,其實也是一種自律。

規劃有邏輯、執行有方法,時間管理就有成效。

【葛洛思夏令營主編 : 雲落雪 2022.09.11】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