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人生三角柱 : 幫助你遠離抱怨,接近快樂

人不應該被過去束縛,只有你能描繪自己的未來,過往的原因就算能做為「解釋」,也無法成為「解決之道」。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

圖片來源 : 經理人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3541

幾天前的朋友聚餐中,聽到朋友抱怨在目前的公司待了超過五年了,這五年來任勞任怨地投入工作,結果竟不如拿到海外MBA的資淺同事晉升速度,據他說是他的直屬老闆對他有成見,總是看不到他的努力與辛苦,自己在這樣的情境下相當無奈,談話中可以感受到他很深的怨氣。

在電視劇中,也常常看到一位對家庭無怨無悔、全心付出的母親,對自己的閨密訴說自己為了家庭付出一切,然而自己的丈夫卻不感激,對家庭相當冷漠與不關心,說著說著就潸然淚下,情緒低落。

如果我的朋友及電視劇中的母親去找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做諮商,阿德勒應該會拿出他抽屜中的一個 “三角柱” 來輔導他們。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人生故事都像是一個三角柱,但愁苦中的人們通常看得見的只有故事的兩面,一面寫了「可憐的我! (我有多可憐,我都是對的)」,另一面寫著「可惡的他!(那個人多麼不好,都是他的錯)」。但如果只停留在三角柱的這兩面,人生就會像個悲慘的故事不斷循環,被過去發生的不幸籠罩,沒有脫身的機會。就像我的朋友不斷地述說他的老闆有多可惡,對他的成見有多深,而自己有多可憐,所有的努力都被抹殺,的確會一直困在悲苦的情緒中,找不到出路。

然而阿德勒想告訴我們,其實還有隱藏的第三面,那就是「從今以後我要怎麼做?」阿德勒讓前來諮商的人看到還有一種新的選擇與機會;他想讓人們知道每個人身上背負的沉痛過去,不該成為束縛自己的枷鎖,只要相信自己可以跨出下一步,你就可以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

而這個關鍵的第三面也是阿德勒心理學核心理念「目的論」的展現,所謂目的論就是 “不問來處,只問去處”,阿德勒認為就算你有不幸的童年、疏離的家庭關係,如果你決定要幸福,而且朝著目標前進,留在你心中的記憶、和你賦予記憶的意義也會不同。第三面「從今以後我要怎麼做?」這個問題尋求的是未來的出路與解決方案,就不會困在過去不好的經驗裡。

朋友們,我建議你可以拿一張A4的紙張,摺成一個三角柱,一面寫「可憐的我!」,第二面寫「可惡的他!」,第三面寫「從今以後我要怎麼做?」;然後放在桌子前面,當自己有抱怨出現時,就可以旋轉三角柱,提醒自己現在處在那一面。這樣的覺察將有助於跳脫過去的束縛,尋求新的機會選擇。這個工具可以用在職場或生活上,例如:當我覺得別的部門都很本位主義,都很自私的時候,就轉到三角柱的第二面「可惡的他!」,然後自己可以選擇要把時間花在「可憐的我!」或「從今以後我要怎麼做?」,我相信這樣的覺察會讓自己更容易接近快樂與幸福,因為當自己把時間花在尋求或執行解決方案時,就會產生前進的力量。我也建議所有的父母親,可以把三角柱的觀念用來與孩子分享,當孩子在學校遇到人際關係的挫敗或者考試的挫折,你絕對會看到「可憐的我!」與「可惡的他!」不斷在翻轉,而孩子就會身陷其中,難以自拔;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如果可以幫助他看到第三面「從今以後我要怎麼做?」,絕對會對他未來的為人處事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

祝福你 做出更好的思維選擇,活出美好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