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 (2):感受

“我們要用理性說服人,更要用情感打動人”

我們之前介紹過 “非暴力溝通模式”有4個要素:從此篇文章開始,我們會深度探索每一個要素,以幫助大家更好地運用這麼有效且感性的溝通法。今天要探索的是第二要素:感受。

  1. 觀察
  2. 感受
  3. 需要
  4. 請求

【以下內容取自—《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馬歇爾.盧森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歷許多各種不同的情緒,但在溝通中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我很沮喪、我很焦慮)卻是少見的。但為什麼要說出自己的感受呢?

在一次研討班中,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得很大,他怎麼也睡不著。我詢問他當時的感受,他說:「我覺得在晚上不該這麼大聲。」我提醒他,雖然他用「覺得」這個詞,但他表達的是看法而非感受。

我請他再試著表達感受,這一次,他說:「聲音太大了就會打擾到別人。」我向他解釋,這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斬釘截鐵地說:「我沒什麼感受!」很明顯,他有強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體會不到,更不用說表達它們了。體會和表達感受並不容易。根據我的觀察,對於從事律師、工程師、警察、經理等職業的人來說,尤為困難──表達感受與他們的職業形象相衝突。

有一次,瑞士一家大公司的技術部門找到了我。他們面臨的難題是,其他部門的人不願和他們打交道。其他部門的職員在接受調查時說:「我們不喜歡請教他們。那就像和一堆機器說話。」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我鼓勵技術部門的職員更經常地表達感受。後來,情況有了好轉。

另有一次,我應邀去協助一所醫院的管理層。他們有一個項目需要醫生的支持。可是,不久前,醫生們以17:1否決了那個項目。為了爭取支持,他們準備再次舉行醫生會議。他們期待非暴力溝通能夠促進他們與醫生的溝通。在模擬管理層與醫生的對話時,我扮演的是管理人員的角色。我一開始就說:「再一次提到這個項目,我忐忑不安。」選擇這樣的開場白,是因為我注意到,管理層極為擔心再次受挫。

我還沒來得及往下說,一位負責人就打斷了我,「你太不現實了!我們決不能告訴醫生我們感到不安。」於是,我就問他,為什麼這是絕不可能的事情。他脫口而出:「一旦我們示弱,他們就會更加盛氣凌人。」對他的回答,我並不意外。畢竟,對於許多人來說,在工作時表達情感是無法想像的事情。然而,有位負責人還是決定試一試。這次,他不像平時那樣面無表情地陳述觀點──他不僅解釋了醫生改變立場的重要意義,而且還表達了內心的感受。醫生的反應十分不同。他們非但沒有「盛氣凌人」,而且還以17:1通過了項目。這個戲劇性的轉變提醒管理層,工作中示弱也有助於解決問題。

為什麼「感受」在溝通時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當你試著把感受說出來:「我感到沮喪」、「我感到憤怒」,這其實就是在提醒(或可說是強制)對方感受到你的心情。而當對方能體會到你的心情時,或是擁有和你同樣的心情時,對方就更可能和你從同一個角度出發思考,溝通也就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但為什麼要說出自己的感受呢?如果我很憤怒的話,對方難道不能從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上得知我的感受嗎?你當然可以用凶狠的眼神來告訴對方你很憤怒,但這樣做與指責一樣,同樣會激起對方機械性的防禦反應,他可能會感到懼怕、委屈,不知如何是好。但如果你把自己的感受溫和的說出來:「我感到憤怒」──這卻能夠激發對方的同理心/共情,讓對方代入你的角度去看問題,為你著想。

《反思》

在溝通時,“我們要用理性說服人,更要用情感打動人”,因為我發現多數人在溝通時都太理性了,很喜歡用道理說服他人,可是往往在雙方衝突或意見不合時,說道理反而會是反效果,尤其在家裡;我的好朋友 Andy常說:「家不是個說理的地方,家是個談愛的地方」。面對自己親密的家人,有時候深刻表達感受更容易在溝通時打動對方,不是嗎?

然而,多數人在表達感受上是有困難的,因為有時候說出感受會讓說的人感覺會不會暴露自己太多內在的一面,這樣會讓自己沒有安全感;另外,我個人的體會是—其實我們平常很少練習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對感受的表達是非常陌生的;但「表達感受」卻是能夠讓雙方進入深層溝通的關鍵,因為感受讓我們能夠把雙方的心連結起來,進入更真誠的對話當中。朋友們,你有勇氣在溝通時說出自己的感受嗎?

祝福你 做出更好的思維選擇,活出美好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