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 (1):觀察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印度哲學家

我們之前介紹過 “非暴力溝通模式”有4個要素:從此篇文章開始,我們會深度探索每一個要素,以幫助大家更好地運用這麼有效且感性的溝通法。

  1. 觀察
  2. 感受
  3. 需要
  4. 請求

【以下內容取自—《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馬歇爾.盧森堡】

在使用 “觀察” 技巧時,核心要點是:“不給予評論,只試圖說出「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聽到這個觀點時,「胡說八道」這個想法在我腦中一閃而過──在不知不覺中,我作出了評論。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打分析,是難以做到的。

在為一個小學提供諮詢服務時,我對此有了深刻的體會。這個學校的教師和校長經常反映彼此很難溝通。於是,學區負責人請我協調雙方的矛盾。我先和全體教師交談,然後請校長來參加討論。 會談一開始,我就問:「校長的哪些行為不符合你們的需要?」「他是個大嘴巴。」有人馬上回答。我的問題是想了解他們的觀察──校長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大嘴巴」只是這位教師對校長的評價。

在我指出這一點後,第二位教師補充說:「我知道他是什麼意思。校長的話太多了!」這仍是一個評論──評論校長話多還是話少。
隨後,第三位教師說:「他認為只有他的話有價值。」我解釋說,推測別人想什麼與觀察他的行為並不是一回事。

最後,第四位教師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聽他講話。」當我說這也是猜測時,有兩位教師脫口而出:「你的問題真難回答啊!」接著,我們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一起列出了校長的具體行為。

例如,在全體教員會議中,校長會講他的童年和戰時經歷,有時導致會議超時20分鐘。我問他們是否已向校長反映問題,他們說,他們試過,但從沒有提及具體行為──例如校長在會議中回憶往事。

最後,他們同意,在校長參加討論時,指出這些行為。與校長的會談開始後,我很快就發現教師們一直在說的事情。不論討論的主題是什麼,校長總是插話:「這讓我想到……」然後,他就開始講他的童年和戰時經歷。

我等著教師們說出他們的不快。然而,他們運用的不是非暴力溝通,而是無聲的抗議。一些人滴溜溜轉著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著哈欠;還有個人直盯著手錶。我忍耐著這痛苦的場面,過了一會兒,我問道:「沒有人有話要說嗎?」接著是有些彆扭的沉默。
後來,在之前會談中率先發言的那位教師鼓起勇氣,衝著校長說:「你是個大嘴巴!」可見,不受舊習慣束縛,學會區分觀察和評論,並不容易。

最後,教師們終於告訴校長,他在做哪些事時,他們會感到不安。校長聽後抱怨說:「為什麼從沒有人提醒我呢?」他承認他有講故事的習慣。然而,他接著就開始說與這個習慣有關的故事!這時,我提醒了他。會談結束時,我們總結了幾個辦法。一旦教師們不想聽校長回憶往事,就溫和地提醒他。

盧森堡深知人們一感到不滿,就會立刻作出評論,而且這些評論往往是負面的,對人不對事的,如「懶鬼」、「大嘴巴」、「小氣」等等。因此,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步驟是「只說觀察」或「只陳述具體行為」,這其實也是為了幫助人們抑制自己評論他人的習性,把注意力集中在發生的具體事情、行為,而不是自身的分析、猜測、貼標籤──前者是中性的,不容易刺激對方的機械性反抗;而後者則很容易產生貶義,容易讓對方產生機械性反抗,哪怕對方意識到自己有錯。

總而言之,不給予評論,只試圖說出「觀察」,這不但能讓雙方都較客觀的聚焦在具體事物上,也能有效避免溝通變成衝突。

《反思》

“只提出觀察,不加以評論” 對每個人在溝通時都是非常挑戰的,原因是我們每個人看世界都有自己的觀點,這個觀點的組成來自於自身的經驗、態度、信念與自己認定的真相,因此當我們對一件事要表達看法時,往往會加註我的觀點,最後以評論的方式傳達出去,所以在溝通時只描述自己看到的客觀事實是非常需要練習的技巧。

而這個“觀察”技巧可以用在任何溝通場合,例如:績效回饋、工作 Review、員工輔導、夫妻相處、雙方的衝突管理、…,這個技巧能夠為雙方在接下來的溝通做出最好的 Opening,可以降低對抗與誤解。我個人的體會是,“觀察”技巧也會鍛鍊我們觀察的敏銳度,可以讓我們用客觀的角度去描述事件或行為發生的過程,減低自己情緒的附加,降低引爆對方情緒的可能性;也可以提升自我的覺察力。朋友們,請你明天花一天的時間練習“觀察”,你就會發現它對溝通的助力是如此強大。

祝福你 做出更好的思維選擇,活出美好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