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輸在不該輸的地方!
[ 作者/吳永佳Cheers雜誌第110期 2012-09-26 ]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之前曾面試了一批年輕人,這群人的學歷、素質之優不在話下,但他們普遍表現出來的「害羞」,卻令他非常驚訝!他覺得,對於口語表達的生澀與膽怯,跟這群菁英本身的能力完全不相稱。
關於「會做不會說」,安利大中華區副總裁劉明雄也有類似的觀察。常參與全球安麗國際會議,他發現:「台灣人簡報有『專業的精采』,但不擅長自我宣傳,歐美人的簡報則很敢自我標榜。」於是,明明是台灣區的業績比較好,但若光看簡報,反而會得到歐美區成績比較好的印象。
拿這個問題來問勤業眾信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學澄,他的感受又更深刻。因為多年前,他有一位部屬由於被要求當眾演說,竟然以「我自認無法勝任」而請辭,李學澄差點失去一個極優秀的幹部。
表達,是職場勝出核心能力
後來李學澄費了好一番工夫,說服、訓練他面對群眾,李學澄的理由是:「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都不可能避免與人接觸。所以,不管私下溝通或公眾演說,都是無法逃避、必須具備的能力。」
雖是會計師出身,李學澄從學生時代便練就一身說話功力,聽他說話,不自覺便被他的熱情活力感染。他直言,面試新人時,非常在意對方的口語表達能力,「有研究指出,一般公司在面試新人時,其實在前5分鐘就有定見。」
既是5分鐘決生死,能夠利用短短幾分鐘清楚、有力表達自己的人,自然勝出。
因為表達力太重要,但又很難找到及格的人才,勤業眾信甚至把表達力列為公司員工的「核心職能」之一,明確規定,基層員工至少要具備與人溝通、「把話說清楚」的能力;中級員工,則要求要有相當的文字表達能力;至於協理級以上的高階主管,要具備足以說服他人的表達力。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溝通至上」的時代,但為何這麼多企業主都異口同聲感歎,台灣新世代的職場工作者,在口語表達上不敢說、不愛說?就算開口,也說得不夠好,跟對岸或是歐美國家比較,有一段差距?
不是沒內涵,是沒開口的習慣
有實力,卻說不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呢?
「台灣學生沒有表達的習慣,而不是沒有內容,」曾成功爭取2010年模擬聯合國大會在台北舉辦,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學生侯宗成在參與多場國際性學生盛會後,得到以上結論。
從大學生身上,可一窺新世代的表達習慣。侯宗成觀察,「國際場合中,亞洲包括日、韓的學生都比較安靜。台灣學生總覺得自己的準備不夠完整,不敢隨便舉手;但歐美國家的學生不然,只要有機會一定舉手,儘管發言未必有內容。」
侯宗成的另一個觀察是,「台灣人比較怕面對激烈爭論的場面,歐美的學生就比較愛爭辯,也不怕表達與眾不同的意見。」
淡江大學明星講師劉中薇,6年前開始在淡江開設「說故事與創意」課,她估計,通常要花費3週時間,才能讓學生習慣開口問問題。有一次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他們不敢說話的原因,「答案五花八門,但最多的答案是:怕丟臉、沒自信、怕說蠢話、怕跟人家說得不一樣⋯⋯。」
劉中薇分析,台灣學生欠缺自信,因為不能勇於接受自己,自然就害怕說話暴露「愚蠢」;且在傳統教育下太習於追求「標準答案」,所以不敢表達與他人不同的意見。此外,或許是受到家庭過多的保護,也不能忍受被別人駁斥。
讓劉中薇印象最鮮明的是,有一堂課,某位同學對另一位同學的說法提出相反意見,而她對雙方的說法都表肯定。課後她隨即在email信箱收到一封「萬言書」,竟然是受到挑戰的那一方自覺委屈,為此洋洋灑灑寫了一堆不甘心、再次反駁回去的文字!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這句話,非常經典的代表了中國社會對於說話的態度,以「剛毅木訥」為美。學校教育從小不鼓勵孩子說話,愛說話的孩子往往被視為問題學生。大學校園中,文法科系可能還有寫申論題,或上台報告、分組討論的機會,理工科系則幾乎沒有這樣的訓練,更鮮少有關於表達力的系統課程。
然而,面對全球人才匯流的工作新時代,假若不想「輸在不該輸的地方」,勢必要克服這項瓶頸。
[James觀點 : 大家都知道職場上表達是關鍵競爭力,但卻僅止於知道的層次而已。很多職場工作夥伴非常投入工作,專業也很強,可惜無法透過表達去影響合作夥伴及凸顯自身價值。如果他能真把表達當作一個重要技能來學習,花時間,找策略,多練習;只可惜,很多人忽視了它的重要性,當然也失去了更多職涯發展的選擇性,無法創造人生更多驚喜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