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未來的教育?如何把握教育的趨勢?這是一個令人困惑,許多人都在追問的問題。

在時代遽變的今天,教育變得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令人眼花繚亂,撲朔迷離。然而,在資訊爆炸的大資料時代,這一切又變得那麼簡單。

大資料就是答案,人們用自己的行為清楚地告訴自己想要什麼,未來將是如何?今天的腳印分明就是明天的路徑。

什麼是美國教育的熱點和趨勢?

美國的很多數位化公司熱衷於倚重資料和媒介互動預測未來,如臉書、谷歌新聞、蘋果新聞。教學思想(Teach Thought)是美國一個致力於K-20教育創新的研究機構,通過思想引導,資源策劃,課程開發,播客出版以及學校面對面的專業發展來增加教學品質,培養教師的新式教學方法和探索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前不久,該教育組織發發了《2018年美國教育趨勢》報告,揭示如今美國教育工作者最為關注的20個教育發展趨勢。

這份報告告訴了人們如今美國人最關心的教育話題和最熱門的教育趨勢,研究者通過多種途徑採取教育大資料,提煉教育熱點和趨勢。

這二十個教育內容入選的標準一是必須是熱門的,受到廣泛關注的。二是基於“教學思想(Teach Thought)”是教育創新研究機構,所以入選的內容涉及到某種形式創新或者教育的發展趨勢

那究竟哪些是最受關注的教育方式,究竟什麼是美國教育所關心的趨勢?報告從海量的資訊和資料中,按照滿分是10分的分值從高到底排序,排出了20項內容:

  1. 成長型思維(10分)
  2. 創客學習(9.7分)
  3.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及其應用目標分類法(9.7分)
  4. 信息素養(9.4分)
  5. 個性化學習(9.0分)
  6. 項目化學習(8.8分)
  7. 為了學習的團隊學習(8.6分)
  8. 混合式學習(8.5分)
  9. 天才時光(8.2分)
  10. 同理心(8.0分)
  11. 教育技術支撐學生學習的適度性(7.8)
  12. 社會情感教育(7.5)
  13. 創新型學校辦學模式(7.2)
  14. 機器人/程式設計(6.9)
  15. 多元評價(6.8)
  16. 基於腦科學的學習(6.5)
  17. 遊戲化教學(6.3)
  18. 自我調整學習演算法(6.1)
  19. 移動學習(5.8)

研究者在報告中還提到,從哲學層面來談論最受關注的教育趨勢會引起歧義,也許人們會誤認為“最受關注”就是“最為有效”或“最好”的教育實踐。報告提醒人們這些只是如今最關注而已,並不是最創新、最令人激動,或者最有效,給予些許啟示而已。

它們為什麼能上榜?

20項教育的內容,顯而易見,沒有一項是學科知識、考試內容,或教學課件,也沒有美國國內宏觀的教育改革政策,而是超越傳統學習方法或形態

01

為什麼STEAM不上榜單

令人驚訝的是,人們一直很關注的STEAM教育竟然沒有羅列在內,與其相關的創客教學、機器人和程式設計學習名列其中。

或許STEAM教育本身存在跨學科知識糅合的複雜性,學科跨界的不確定性,以及對於學校課程設置、教師課程開發和設計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戰,而導致了教育工作者真正關注並不多,在課堂中實踐較少。相對來說,創客教學,或者機器人和程式設計教學更加具象,容易操作,課程的歸屬感會更強。

有時,教育會在理念和實踐中存在“鴻溝”,正如理想和現實總會存在差異,儘管STEAM教育的理念確實令人心潮蓬拜,激動不已,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實踐能力確實會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其內在的要求與現實的教育體制和模式存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存在著泛化的現象。正如今天國內很多據說是STEM教育,事實上只是勞技學科或者小發明小創造的翻版而已,只不過是應景,迎合當今的熱點,包裝而來的。

02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上榜了

如今非常受熱捧的項目化學習,也就是PBL 上榜了,是第六名,這可以算是STEM教育的一種具象表現吧。如今以種種跨學科課程或學習基本上都是以專案化學習的形式來組織的,STEM教育只是其中一種而已。

03

第一名成長型思維

排在第一名的是成長型思維,還有其他入選的如基於腦科學的學習、布魯姆目標分類法等,都是屬於學習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實踐。

美國的教育極其重視學習科學的研究,科學家和教育者研究大腦是如何學習的?研究思維是如何發展的?認知是如何發生的?會涉及到心理學、教育學、神經學和行為學等等多種學科。所以,在美國人眼裡,教育絕對是一門科學,觀察、分析、跟蹤學習者的學習、心理和行為方式,然後建構理論,建立模型,再建範式,供教師們教學使用。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概念就是很典型的研究成果,被公認為近幾十年裡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之一。此理論的提出者是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教授,他發現思維模式對我們想要什麼以及能否成功達到目標至關重要。與固定型思維不同的是,成長型思維決有助於培養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的積極態度,還將通過激發更活躍的大腦活動,提高孩子的智商。

因此,美國幾乎每個學校都用各種方式在日常教學中融入這一思想,大多數學校都不約而同地在最顯眼的地方張貼著這樣關於成長型思維的海報,以及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成長型思維。

04

幸福和成功的能力:社會情感、同理心

與成長型思維相似的還有社會情感教育,同樣屬於非認知領域範疇,被認為是影響一個人成功和幸福的關鍵因素,社會情感能力主要是責任感、自信、批評性思維、動機、持久力和創造力、自我效能、自我控制等。

很多研究證明,人的成功或幸福,越來越受制於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水準,這是面向21世紀的核心能力。據說經合組織(OECD)即將推出新的素養測試專案,即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評估專案。

10個同理心也同樣如此。是一種移情能力,把自我暫時放下,投入到對方的世界中去,從而實現真正的理解。

成長型思維、社會情感、同理心,這三者內容顯示著相同的特點,學生的學習不僅僅依賴於人的智商或者認知水準,而是思維和情感,也就是我們常說非智力因素。在今天的語境下,就是所謂的核心能力,能夠在面對充滿不確定和複雜性的未來,能夠坦然地面對挑戰。無論何時何地,人的幸福能力培養永遠是教育的關鍵。他們相信人的幸福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05

不容忽視的個性化教育

在二十個上榜的內容裡,還有個主題不容忽視,那就是個性化教學。如何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個體和學生的需要一直是世界教育的難題,也是美國教育者關注的內容。

還有天才時光、多元評價、自我調整學習法等等,這些是個性化教學的更為具體的實踐。在國內很少聽說到自我調整學習法,其實這是是指根據學生的表現給出匹配學生學習程度的學習資源抑或稍微有些難度和挑戰的資源,以促進學生學習。總之算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技術,也使得各個學生有屬於自己的學習軌跡和進度。

06

美國對技術+教育的態度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技術的時代,教育早已經與科技融合為一體。儘管約伯斯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蘋果公司創始人約伯斯在其生命的最後幾年多次感歎:“為什麼電腦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

不難從大資料看出,美國的教育者對於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很感興趣,資訊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移動學習、混合式學習和遊戲化學習都“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學生學習的主流模式,尤其是雲計算、大資料、移動通訊、機器學習、穿戴計算紛紛取得突破,互聯網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更是給教育的資訊化和個性化搭乘上快速飛馳的列車。

當然從報告中,我們也依稀看到美國人在課堂中引入資訊技術的謹慎、理性和冷靜。

教育技術支撐學生學習的適度性排名在11說明了這樣的問題,教育無法抗拒資訊時代的到來,但是學生絕不能成為資訊技術的工具或奴隸。適度性是資訊化時代我們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07

經典還是經典

雖說是教育創新和發展趨勢的報告,然而列在前二十名的卻有歷史非常悠久的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可謂是“老樹開新花”,生機勃勃。為什麼?

說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尤其是2001年修訂版中將人的認知方式從名詞形式調整為現在的動名詞形式,更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且,將創造作為學習的最高層次目標,更加體現今天對人的創新能力培養和關注的育人方向。

在某種程度上,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可謂是如今諸多教育方法和技術的鼻祖,或者說是起勢理論,所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為列其中也毫不奇怪。

我們能夠從中獲取什麼啟示?

智慧化的時代,我們常常在討論科技如何解放人類,智慧如何服務人類,然而人最不能被人工智慧替代的是人性,正如這些大資料中所顯示的社會情感能力和對於失敗或成功地積極思維。

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我們對於自我和世界的感知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我們要擁抱時代,擁抱科技,然而斷不能被科技所奴役,忽視對於人的精神和靈魂的追求。

其實,個性化的教學也是對於人之所以是人這一教育理念的肯定和尊崇。人不是生產流水線上的產品,無法統一定制,也無法大規模的生產。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學生的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習和認知空間。

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順應每一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僅是個性化教育的必須,也是在科技日益發達,知識複製極其容易、學習工具反覆運算迅速的今天,我們所依然必須珍惜的。

傳統的教育模式難以支撐大規模的個性化學習服務,發展技術,是為了支持人的個性化學習,尤其是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行為資料的挖掘,從而更好地服務個性化發展。

為學生造就多樣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方式,而不是學習內容更多。這是教育創新的基礎。

而且,今天的學習是未來生活的預演。學生學習的內容關注是生活本身,運用知識在真實的場景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知識單一的緯度。整個學習過程是在問題驅動中發生,強調的是學生間的團隊合作,融入社會責任、交流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創造力的培養,超越知識的傳遞,走向未來生活和未來公民的塑造。

看清當下,啟迪未來,或許這是這份報告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

(作者系上海市三林中學東校黨支部書記)

(此文感謝任虹宇的貢獻)

編輯:朱清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