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擾,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 (Albert Ellis)
【有個秀才趕考的故事】
古時候有張三、李四兩個秀才去趕考,路上遇到了一口棺材。
張三心裡想:「真倒楣,碰上了棺材,這次考試死定了。」
李四心裡想:「棺材,升官發財,看來我的運氣來了,這次一定能考上。」
當他們答題的時候,兩人的努力程度就不一樣,結果張三落榜了,但李四考上了。回家以後他們都跟自己的夫人說,哪口棺材可真靈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決定我們行為或情緒結果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該事件的看法。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Albert Ellis)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 ABC 理論(ABC Theory of Emotion)的基本觀點。
在ABC理論模式中, A (Activating event)是指誘發性事件;B (Belief)是指人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Consequence)是指特定情景下,人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A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更直接的原因。這個理論核心跟古希臘斯多噶學派的主張是一致的,斯多格學派的代表人物羅馬帝國皇帝奧里略(Marcus Aurelius)也說:「形塑我們的不是經驗,是回應經驗的方式。」
因此,當 A事件發生時,只要調整 B信念(看法),就能得到不同的C (情緒及行為反應);所有影響情緒的關鍵在“轉換信念 Belief”,這樣的實用理論,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認識一個朋友Amy,她大學時學的是中文,後來,進入了一家廣告公司,擁有優越的工作環境和豐厚的年薪。按理說,Amy應該過得不錯,不會有跳槽的念頭。
有一天,Amy為老闆寫一個活動的演講稿,怎麼也不能讓老闆滿意。Amy硬著頭皮改了七八次,可總被老闆批得體無完膚,還說她完全不是搞文字的料。委屈的Amy不停地哭,想到了要跳槽。
她認定是老闆有意為難她。自己怎麼碰到這麼個挑剔的老闆呢?真是命苦啊!一連幾天,Amy都陷入這種痛苦又無法擺脫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當然,老闆的發言稿也沒再讓她寫,而是讓比她早一年到公司,跟她畢業於同一所學校的學姐代勞了。
對此,Amy很不高興。一方面覺得老闆針對了她,另一方面又覺得學姊代勞她的工作傷了她的自尊。我勸她說,工作上的困難,誰都遇到過;遇到了困難誰都不會高興,關鍵是你自己怎麼看待這個困難。沒有一個老闆會無緣無故地處處為難一個員工,他大不了可以開除你。這對你倒是一個磨煉的好機會,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本領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逼迫學到的。你不妨這樣想想,並虛心一點跟你的學姊好好學習一下。她聽從了我的建議,把老闆的批評當作是學習的好機會,把對學姊的不滿轉化成學習的好對象,後來她的工作績效深受老闆裉定。
因此,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這麼不開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嚴重了,或是會錯了意。換個想法(Belief),就能換個心情!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所有的經驗本身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不必因為經驗受到打擊,因為我們不是由經驗所決定,而是我們給予經驗意義,而非被經驗所支配。」
祝福你 做出更好的思維選擇,活出美好 !